一、商业模式核心架构
1、三方利益循环机制
第一方:商家让利引流:商家主动让渡15%-45%利润作为流量成本,通过动态免单机制刺激用户增量消费,在实现本店销量增长同时,促成本地经济畅通循环消费。同时,实现商家的跨业态流量协同,一步到位完成数字化转型以及数据资产化升级。前提是商家要把让利的成本作为中长线的一项投资
,目的是锁定会员数据,从而获得该会员跨界百业消费的分润收入,最终能实现躺赚分润的理想。
第二方:消费者刺激复购:消费者们通过固定比例+阶梯分档+动态调整积分的补贴公式,每日实时获得补贴金,直至消费者100%补贴完毕,从而刺激消费者主动消费、敢于消费,客观实现消费-补贴-复购黄金三角模型。
第三方:智能分账系统:采用“D+1分账”技术消费订单资金,商家实收、补贴金、平台服务费(含代理商、推广人员、商家的分润收入)次日到账,规避存在资金池风险,最大化保障各方人员利益,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。
2、技术驱动效率提升
动态算法引擎:基于实时客流量、用户行为数据调整免单触发阈值,优化资金使用效率。
区块链存证:所有补贴流向实时上链,增强用户信任并降低纠纷率。
二、商业价值与市场适配性
1、商户端价值
降低获客成本:商家让利成本可低于传统广告投放(平均ROI提升2-3倍)。
提升周转效率:D+1分账使现金流周转速度较传统月结模式提升27倍。
2、平台端护城河
数据资产壁垒:沉淀商户健康度模型、用户行为画像,支撑动态风控与精准营销。
生态协同网络:通过异业联盟构建“消费-补贴-导流”正循环,增强用户黏性。
3、行业适配性
高频低毛利场景(餐饮、生鲜):适合“低让利高触发”策略,薄利多销提升坪效。
低频高毛利场景(珠宝、3C):通过跨店核销分摊获客成本,突破品类流量瓶颈。
三、关键风险与瓶颈
1、动态平衡风险
商户让利比例失控易引发区域恶性竞争,挤压正常定价商户生存空间。因此,“去店购”对商户进行了区域性保护,即商圈15分钟范围有同类商户上架数量的限制。
2、合规性挑战
“去店购”分账系统是与持牌支付机构合作,不会触及“二清”监管红线。
订单拆分涉及税务开票争议,存在被认定为“收入拆分避税”的合规风险。“去店购”经财税相关机构介入进行合规风险指导,已不存在税务开票争议。
3、用户心理阈值
长期依赖“赌徒心理”易致用户疲劳,需维持50%-90%免单触发率以保持参与度。“去店购”的补贴公式对比同行类似补贴平台,基本达到88%以上免单触发率,消费者的期待值得到最大满足。
四、未来演进方向
1、技术升级
引入AI预测模型优化动态定价,将免单触发率提升至98%以上。
探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自动分账,强化资金流合规性。
2、生态扩展
与本地生活平台合作,接入多维度消费场景提升流量复用率。
开发虚拟积分体系,允许用户将未触发免单次数兑换为虚拟资产(如数字藏品)。
3、政策响应
建立准备金风险拨备机制,满足央行穿透式监管要求。
推动行业标准制定,明确分账模式税务处理规则。
五、结论
“去店购”模式通过技术重构传统补贴逻辑,在提升资金效率与信任透明度方面具备创新价值,但其可持续性高度依赖算法精度、跨业态协同能力及政策合规成本控制。未来或成为实体零售对抗电商冲击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。